金刚经中的我相 人相 众生相 是什么意思.
“我相”是指人们依附于自我、自我存在的错误观念
认为自我是永恒、不变的实体。佛教认为这种错觉使人们沉迷于贪、嗔、痴等烦恼之中,难以获得解脱和智慧。
凡是可以证“我”存在的任何境界,都是我相,比如痛苦或快乐,让自身意识到“我”的存在,如果没有“我”,就不会感受痛苦、快乐。
其他如救济穷困、慈心不杀、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“我”的存在,甚至不生不灭境界、无上正等正觉都是“我”所要证取的。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,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,就是有我相。
凡是可以证“我”存在的任何境界,都是我相,比如痛苦或快乐,让自身意识到“我”的存在,如果没有“我”,就不会感受痛苦、快乐。其他如救济穷困、慈心不杀、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“我”的存在,甚至不生不灭境界、无上正等正觉都是“我”所要证取的。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,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,就是有我相
文殊师利菩萨问佛。何等之人。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世尊曰。凡夫之人。认自四大色身是我。贪生怕死。名有我相。心存憎爱。意不均平。名有人相。念念常随。世心流转。不求解脱。名有众生相。心识不忘。业种常萌。不悟无生。真空实性。常随心境。意识流动。名有寿者相。菩萨之人。知身是幻。悟世无常。不惜身命。何况资财。但学大乘佛之教法。名无我相。等观众生。皆如赤子。不择冤亲。平等济度。名无人相。于世间心。一了永了。更不相续。名无众生相。明悟自己。无生实性。不随心境。意识流动。但依方便。愿力行持。名无寿者相。有此四相。即名凡夫。无此四相。是名菩萨。
『善男子,云何我相?谓诸众生,心所证者。善男子 ,譬如有人百骸调适,忽忘我身。四肢弦缓,摄养乖方, 微如针艾,则知有我,是故证取,方现我体善男子,其心 乃至证于如来,毕竟了之清净涅盘,皆是我相,』
“人相”是指对外在事物的错误看法。由于对物质的执着,人们认为自己与他人不同,从而产生了种种的偏见。
凡是能够领悟道理,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,就是人相,
比如领悟了烦恼由“我”相所生,于是不取我相,这就是人相,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,如果菩萨心存少悟,以为所悟为实有,虽然不取我相,却有人相。
“众生相”是指对所有生命都具有的普遍错误看法。人们常常无法理解生命的本质,把生命看作固定、不变的实体,而实际上一切生命都是无常、无我、相互依存的。
这三个概念都是来源于人们对自我和外在状况的错误看法,并且都会给人们带来烦恼和苦难。佛教中通常通过修行和参禅的方式帮助人们从中解脱并获得智慧。
谓人我四相之一 [1] 。《金刚经》:“若菩萨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 清·龚自珍 《五重证义》:“第六重烦恼亦假立也,众生相亦假立也。” 陈世宜 《孟硕入狱不获探亲诗以慰之》:“泥犁亦是众生相,十方迷罔从今开。”
《圆觉经》:善男子,云何众生相?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。善男子,譬如有人作如是言‘我是众生’,则知彼人说众生者,非我非彼。云何非我?我是众生,则非是我。云何非彼?我是众生,非彼我故。善男子,但诸众生了证了悟,皆为我人,而我人相所不及者,存有所了,名众生相。
金刚经属于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,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。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,即无上正等正觉,在佛教中亦为“不可说境界”,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,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。经文中强调“真理”本身的不合逻辑,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,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。由于其精神与禅宗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理念相契合,《金刚经》在禅宗五祖弘忍、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,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。
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跟物质和精神有关系,尤其是跟心灵和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“解空第一”的佛之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向佛祖请教问题,如何调整与掌控这颗心呢?
因执有人相,因意识、观念、共业相投,产生团体如家庭、国家、政府、星球等,聚合而居,众生个体之间有复杂的因缘交错(执著人相、众生相者,为法执,意即对一切相对变化映射有所执著:我与人、好与坏、善良与邪恶、大与小、黑与白、无明与解脱、烦恼与佛法等)
修行离我相时,必须利用佛法,循序渐进破迷开悟。因此即便已经离我相,但却会执著于用来离我相的佛法,通称为法执,也就是执有人相与众生相境界。佛法本质也是空虚幻有,佛法对于已见性(或可称为已证破无始无明)的佛而言是无用处的佛法只对尚未证悟的众生有所用处。
贪嗔痴出自佛教,三毒,又称三垢、三火。此三毒残害身心,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,为恶之根源,故又称三不善根。
(1)贪,对顺的境界起贪爱,非得到不可,否则,心不甘,情不愿。
(2)嗔,对逆的境界生嗔恨,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,不理智,意气用事。
(3)痴,不明白事理,是非不明,善恶不分,颠倒妄取,起诸邪行。